刁民酸菜魚 VS 踏輕酸菜魚:小玉的味蕾大評比!
嗨嗨,大家好!小玉我又來了~最近身邊的朋友都在瘋「酸菜魚」,說真的,我也超愛啦!所以我決定探訪市面上最火紅的「刁民酸菜魚」與「踏輕酸菜魚」,給大家一個最真實的試吃比較。
首先,踏輕的酸菜有一種獨特的清新,像是初春的微風,吃進嘴裡整個人都覺得舒暢。而魚肉的嫩滑更是令我驚艷,真的每一口都想再來一次!
而對於刁民呢,他家的酸菜魚味道偏濃郁,有種鄉村自家泡製的感覺,超有古早味!魚肉部分也很扎實,每一口都能嚐到滿滿的肉感。
不過說到口味選擇,刁民的選擇比較多一些,每一次去都可以試試不同的口味,真的是適合喜歡嘗鮮的我~
什麼是酸菜魚?
酸菜魚這道料理不只有滑嫩的魚肉,那獨有的酸辣湯頭更是一絕!
這道魚真的是來自於重慶!起源於渝派川菜,滋味獨特,有點微辣但卻又不會覺得膩。每一口都讓人忍不住再來一口!
一般人要還原這道菜,流程是真的複雜,想要做出這樣的美味,光是食材的選擇就非常複雜!
鮮魚:選擇草魚的中段最佳,因為那裡的肉質多而且刺少,而且過油之後再烹煮會更嫩滑。
酸菜:四川的大罈醃酸菜最具特色,但其實用臺灣的客家酸菜也能煮出濃厚的風味!
湯頭:要選用風味醇厚的高湯,這樣湯頭和食材的味道才會和諧。
這些步驟小玉我看的頭都暈了,所以直接買成品回來簡單料理一下就好啦
接下來就由我來比較目前市面上各自雄踞山頭的「刁民酸菜魚」與「踏輕酸菜魚」,來比較兩家各自的特色,各位看官可以根據你的喜好選擇就對了!
但如果小玉要挑一家的話...嘻嘻,那就要看我的完整評比囉!趕緊繼續看下去吧~
踏輕酸菜魚試吃報告
踏輕酸菜魚方便的地方就是可以直接買回家,自己烹飪,尤其小玉家裡有一個老媽在,交給他就對了,原本小玉對於酸辣的東西就比較愛好,也是抱著嘗試的心情來試試!
踏輕酸菜魚的湯底特色
首先,那自家製的酸菜湯底真的讓人驚艷!一開始喝,有點點的酸味,然後辣味就跟著上來,還有那麻麻的感覺喔!嘻嘻,不過論油和鹹的部分就不太明顯啦,所以完全不會覺得膩口。我以前吃過的酸湯、酸菜魚比起來,這家真的是更耐吃!💕
尤其它們的酸菜完全不用添加物醃製喔,只有用鹽,超級天然的啦!而且喝起來的酸味超級溫和,還能品嚐到那原始的芥菜鮮甜,超級無敵好喝!💕
我知道很多人都不太能接受太重的酸、辣、鹹、油的口感,但踏輕酸菜魚的調味真的剛剛好,對我來說超級好吃!
踏輕酸菜魚的魚肉鮮度
再來說說魚肉~是有帶皮的那種喔!魚肉超滑、皮有點Q,每一口都能品嚐到魚的鮮甜。而且魚肉真的好多好多,份量超足,兩人分享剛剛好,價格還很可愛喔!
再來是他們用邱家兄弟生態養殖的鱸魚熬煮的湯,口感真的有深度、有層次,讓我真的是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
那魚肉部分,他們用的是脆口的烏鱧魚片,而且喔,他們不用裹粉、也不用粉漿去增加重量,超級實在的!
那白肉的部分真的像我喜歡的酸菜白肉鍋,嫩嫩的,再配上那又酸又辣的湯汁,完美啊!尤其可以聞到一絲的桂花香,我都快醉了~~~
踏輕酸菜魚的門市位置
★遠東百貨-信義A13店★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58號 B3
📍營業時間:平日11:00-21:30/假日:11:00-22:00
購物網站:
https://donzdonz.com/COMPLEX/HAIBAO
刁民酸菜魚試吃報告
前幾天我跟姐妹淘去了超夯的「刁民酸菜魚崇德店」,妳知道嗎,人超多的啦!我們選擇了下午三點多去,但竟然還是等了一個多小時,差點讓我和姐妹們累壞了,接近五點才進去喔!
店家是兩層樓的獨楝建築,裝潢風格超級有特色!牆上寫的「不當愚民當刁民」和「刁民我驕傲」真的好有個性,感覺很潮很年輕!
當我們坐下來,座位真的很寬敞舒適,我們就坐在二樓。
我們這次點的是秘罈酸菜魚(中盛),真的,當魚端上桌,那個盤子超級美,白底藍字,我馬上拍了好多照!
不過我個人不太喜歡油條,所以幾乎都挑掉了!
刁民酸菜魚的湯底特色
那個香濃的龍骨高湯底,搭配上滑溜溜的豬五花,還有我最愛的寬冬粉和木耳、金針菇呢!而且魚片川燙得恰到好處,軟嫩得讓人忍不住想多吃幾片。最後,那一淋的刁民特有的花椒油,瞬間讓整個鍋物的味道飛起來!真的是太迷人了啦!✨🍲
刁民酸菜魚的魚肉鮮度
魚片吃起來真的Q彈又滑嫩,還有魚皮的膠質,酸度也剛剛好。不過我們還加了一些其他配料,像豬肉片、金針菇等,這樣才有吃鍋的感覺。
踏輕酸菜魚與刁民酸菜魚的終極結論評比
踏輕酸菜魚 |
刁民酸菜魚 |
|
湯底口感 |
邱家兄弟生態養殖(鱸魚骨) 的鱸魚全魚骨長時間熬煮 湯色濃白微稠 天然骨膠入湯,濃郁滑順 |
龍骨湯頭(豬骨) |
酸菜來源 |
新鮮芥菜產地直送 保證純鹽醃酸菜 色澤偏暗綠色,不加黃色素 |
以老罈鹽醃酸菜為主 |
魚肉部位 |
正統脆口烏鱧魚片450g 約3~4人份,烏鱧魚片 不裹粉,不用粉漿 去騙重量,堅持不偷斤減兩 |
烏鱧魚片 |
配方工法 |
由乙級廚師30年經驗搭配 天然乾燥桂花、雞心椒、 藤椒、青紅花椒 、調配最佳口感佐料 |
四川風味為基底進行改良 加入龍骨高湯及豬五花、寬粉、木耳金針菇、魚片及花椒油 |
踏輕與刁民的酸菜魚,每家都有其獨特之處和風味。踏輕的湯底口感細緻且醇厚,配合其特有的酸菜來源,使得每一口都有著深厚的味蕾體驗。
而刁民的魚肉部位和配方工法也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得湯底、魚肉和酸菜完美結合。
不過,在多方面的比較後,個人覺得踏輕酸菜魚略勝一籌,不僅在口感上更為協調,連整體的食材搭配也更具巧思。當然,選擇哪一家還是取決於個人的口味喜好,但踏輕酸菜魚確實值得一試。
刁民酸菜魚VS踏青酸菜魚身處於這繁忙的時代,我們常常渴望找到那份源自記憶深處的味覺慰藉。踏輕酸菜魚,正是這種慰藉的完美詮釋。它將酸菜的開胃與新鮮魚肉的嫩滑結合,為我們呈現一道既具有傳統風味又帶有現代創意的料理。
當你品嚐踏輕酸菜魚的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那濃厚的魚湯和酸菜帶來的獨特酸香,仿佛置身於一場味蕾的盛宴。這不僅僅是一道菜,而是一段故事,一份記憶,一次與家人朋友的共聚時光。酸菜魚評比
踏輕以其獨特的烹飪手法和精選食材,確保了每一位消費者都能享受到這道料理的最佳品質。而它為忙碌的都市人提供的便捷與效率,更讓這美味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無需花費過多時間便能品呚家的味道。中和酸菜魚推薦
結語,踏輕酸菜魚不只是味蕾上的盛宴,更是心靈的慰藉。在這充滿變動的都市節奏中,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停下來的理由,讓我們與摯愛的人共同分享這份獨特的美味,並回味那些美好的回憶。讓踏輕酸菜魚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道亮麗風景,帶給你無盡的幸福與滿足。桃園踏青酸菜魚推薦
陽光普照萬物生, 默默無言自含情。 萬物也存感恩意, 紛將笑臉向陽紅。 >>>更多美文:格律詩
一個人,可能從來都沒占過別人的便宜,但是,不太可能沒被別人占過便宜。便宜占久了,就會形成依賴,像酒鬼,每天不喝兩口就會覺得渾身難受。有人說,我不占點便宜,就與吃虧無異,這實在是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說辭。一些熱衷于占便宜或占便宜不成被戳穿的人,常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殊不知,這大大曲解了此話的本意。這句話僅有一種解釋,是指人如果不先自己修身,那么就會為天地所不容。本來是一句教人無私向善的警語,卻成了一小撮人的遮羞布,無恥與無知并存,實在令人無語。 相約和一位朋友打球,見面之后,他頗神秘地從背包里掏出一只球拍。他告訴我,這是剛從超市里買來的。這有什么奇怪?至于如此神秘?他噗嗤笑了,悄悄告訴我,相中的一只球拍,價格偏高;價格便宜的,自己又不稀罕買,正在糾結,他發現兩款球拍的外觀簡直一模一樣,只是橡膠以及海綿等材料存在區別,不仔細觀察,根本看不出來。于是,他把兩只球拍上面的價簽悄悄調換了一下。明白了,這一換,就等于用便宜的價格買到了昂貴的商品。依照朋友的收入,就算買下最貴的一款球拍,也不在話下,但是,用他的話說,這樣的便宜不占白不占。我暗想,他占的不僅是便宜,更多的大概是投機取巧得手后的“成就感”吧。從那以后,我就很少與他一起打球了,總感覺,他打過來的球,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 那天,和一位同事聊起來現在的餐飲業如何掙錢,十幾塊錢的材料經廚師幾分鐘的翻炒價格頓時能高出好幾倍,爾后,她跟我分享了自己的“點菜原則”。她點菜,首先考慮的不是口味,而是先盤算哪些菜老板掙得最少,然后專點這些利潤少的菜。用她的話說,絕對不能“便宜”了他們。這實在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說法。老板是少賺了些錢,吃了些“虧”,但對于消費者的她來說,把菜的口味和吃的快樂放在一邊,真的占到便宜了嗎?直到那時我才恍然大悟,為什么私下的聚會,大家唯獨對她敬而遠之。 想起一個故事,說的是有三個特別喜歡喝酒的人,在一家酒莊隔壁租了房子,為的就是鑿開墻壁偷酒喝。他們的辦法倒也簡單,將吸管透過鑿開的孔洞然后伸到酒缸里,如此便可肆意吮飲了。酒莊的主人發現這個秘密之后,想懲治一下這幾個偷酒賊,于是,他將自己這邊的吸管搭在了夜壺中。第二天,三個人又來偷酒。第一個人剛吸了一口,頓覺一股臊臭之氣。他剛想罵,轉念一想,如果自己聲張出來,那兩個人豈不是占了便宜?于是,他連聲說,好酒,好酒。第二個人迫不及待地猛吸幾口,也發現不對,他同樣想,我已經吃虧了,絕不能便宜了最后一個。三個都想占便宜的人,結果個個吃了虧。 從小就受到家長的耳提面命,忠厚傳家遠,與人相處,別想著占便宜,吃虧是福。但是,在我們身邊總有一小撮愛占便宜的人。有的人,愛占嘴上的便宜,伶牙俐齒,步步緊逼,即使說者無意,對于他們來說,一旦認為對自己有所觸及,必定會果斷回擊,絕不相饒;有的人,愛占蠅頭小利的便宜,去菜場買菜,價格碰巧是整數,必定會添加一些,然后纏著攤主抹個零頭,不然感覺買回去的菜就算做出來也不香。 有人曾專門分析過“占便宜心理”,這種人,往往都抱著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態,他們認為,自己占了便宜別人根本不知道。事實果真如此嗎?恰恰相反,大家對愛占便宜的人都看得一清二楚,只不過很多人不愿意點破罷了。便宜越占越多,格局越來越小,視野越來越窄,人脈越來越少,等到“曲終人散”,遇事“孤立無援”,才慌然醒悟。那時,豈不晚矣? >>>更多美文:生活隨筆
到清水河鎮出差,事畢,想去看看已經維修完畢的雨補魯古寨。古寨入口古榕及巨石壘就的臺階,滄桑斑駁的百年老屋,彎彎曲曲的村巷,這次維修保留了古韻,沒有搞成“雨補魯旅游新村”。一路上,我忍不住贊嘆中央美院建筑學院院長呂品晶這個團隊對傳統建筑及傳統文化的恰當拿捏。正準備離開,鎮里的同志指著南面的山峰說,那邊納央古寨比雨補魯還好,老房子更多。雨補魯讓人夠震撼了,還比這更好?一聽有老東西,我就“來電”了。追問誰去看過。鎮里的同志見我著急的模樣,笑了笑說,羅松去看過。怎么樣?答,他陶醉了,不忍離開。這羅松我是知道的,遇到老房子老物件,鼓搗其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很有些道道。既然這樣,我決定走一趟。 進入村口左側,有段古墻,大石塊砌就,長滿藤蔓與荒草。我正要“抒思古之幽情”,他們卻說,這不是堡坎,是普通地埂。地埂用那樣大的石塊,那樣精致,太出乎我意料了!其它地方的地埂往往亂石壘就,石塊也要小得多,且粗糙簡陋。地埂都那樣唬得住人,房子會是什么樣呢?剛進納央寨子,就被古味緊緊抓住了。 下得車來,迎面是一座民國風格的老屋。墻的底部是平整的五面石,縫與縫對得很整齊,往上是土磚,靠近屋檐的部分還有彩繪,大多是卷草紋。最后是瓦面和防火墻。興義石山半石山地方的大戶人家幾乎都是這種做法,尤其以下五屯劉氏莊園的建筑最為典型。五面石堅固,防潮,美觀,穩定。五面石之上用磚,既可減輕承重,又便于砌筑,那時的火磚少,只好用生磚。彩繪則用簡潔的手法弄一些蘭、竹之類的東西,對屋檐是一種裝飾,暗喻主人的品格。 對五面石、石柱礎之類的古建構件,我頗有情感。古代的大戶人家修房子,管匠人吃住,給幾個工錢即可。至于時間是不太計較的,一棟房子修幾年,一個神龕弄半年,是常有的事,不像現在的“政績工程”要趕工期。就說這五面石吧,從開采到修整好,每塊要耗費好幾天,既可以看出房主人的殷實,又可以看出古代匠人的一絲不茍。現在機器切割,整齊劃一,毫無生氣,太呆板了,那不是工藝品。如今哪個有閑心手工打制五面石!所以五面石像手工刺繡那樣珍貴!它似乎要絕跡了。 老舊的五面石是維修古城墻、老屋,它們有包漿,有滄桑感,用來維修的古城墻、老屋,你說有多少年,它們就像有多少年,符合“修舊如舊”的原則。遺憾的是不少農民沒有認識到五面石的價值,打碎它,用來下基腳或打砂。每當聽到這種情況,我心里就隱隱作痛,想起“焚琴煮鶴”那個成語。 在村里行走,這種五面石老屋完整的近十棟,其它有的是一堵古墻,有的是歪斜在菜地里的屋基,至于條石、裙板、柱礎、磨盤等物件隨處可見。這里的院門,是典型的石庫門,門頭石與石門坊緊緊咬合在一起,石門坎、海窩、門墩湊在一處。這些構件往往是整塊石頭打制而成,石頭有些發紅,被若干代人的屁股與腳板磨得光溜溜的。雨補魯的石庫門、五面石老屋確實沒有納央多 。有一組建筑地勢較高,是戴氏宗祠,院墻像城墻,頗有城堡風格。這些石頭是無字之書,它們是古老村莊的化身,有它們,村子的古老還用得著四處張揚嗎?還需要弄假古董嗎? 一些石柱礎散落在房前屋后,滾在那些刺蓬里。我跟鎮里的同志說,這些柱礎都是文物啊!它們的形狀、雕飾都有傳統文化內涵,可以作為陳列館的內容,也可以作為老屋維修的構件。甚至擺在那兒不動它,也有它的味道,人們看到它們,思緒自然會穿越許多許多的歲月…… 我們一行人在村巷里指指點點,引起一些老人的注意,他們以為我們是收舊貨的。得知我們是旅游文化部門搞文物調查的,為今后納央古寨打造收集資料,便格外熱情——大概雨補魯古寨維修的事他們聽說了。 村民組長老趙自告奮勇做了我們的向導。他說村里有個文閣。我感到奇怪,文閣往往是古鎮或人才輩出的家族才有,比如明清興義軍事重鎮捧乍,比如秀才貢生出近48人的魯屯李氏家族。難道小小的納央也有文閣嗎? 來到村子南邊,草叢里果真躺著兩根大石柱,有3米左右長,一些小孩也來看熱鬧,幾只狗在一旁文靜地搖著尾巴。我們準備將石柱翻過來,看有沒有文字。老趙找來鋼釬、木棒,幾個人幫忙,終于翻了過來,石柱上確實有精美的文字。上聯是“柱石落成不第培是方山川靈秀”,下聯是“佛神設就豈僅佑此境工商士民”。上聯的另一面則記錄立柱時間是嘉慶二十四年仲春,即1819年。下聯另一面小字說明楹聯是納央戴氏家族兩位貢生戴仁戴恩題寫的,參與修文閣的戴氏家族有名字的近10人,以及眾親友。這對石柱是納央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文字記錄,石柱已經近200年了。文閣地基呈六角形,附近散落一些瓦片和彩色筒瓦殘件,這是全市唯一保存較好的文閣遺址,也是興義嘉慶三年(1798年)黃草壩置縣后最早的文化設施之一。楹聯做成拓片,就是興義清代的書法作品,可以家里懸掛,也可以作為博物館展品。 村民表達出修復文閣的愿望。我們說,不忙。要清理發掘,然后推斷它的規制,再規劃設計。何況發掘可能會發現其它構件,如地基、階條石等等。在場的寨鄰老幼很興奮,通過文物部門同志的解讀,他們終于知道文閣這一古跡修建的年代及文化價值,從前只是老輩人口耳相傳,很多東西是模糊的。 老趙說,我再帶你們去看“大花墳”。我問,為什么叫這個名字。他說,不知道。有座大花墳,有座小花墳。小花墳,毀了,只剩大花墳。往東走了十幾分鐘,就看到一座精美的墓碑碑樓,是一位女老人的墳,這大概就是叫“花墳”的緣由吧。三門四柱,鰲魚高啄,集雕刻、文學、書法為一體,是清代咸豐墓葬,身份為“戴母劉氏”。如果能夠將雕刻、文字等傳統文化內涵搞清楚,寫出來,就是一篇很好的論文。碑序是一首詩,其內容如下: 苦節依稀七十年,空帷人伴月娟娟。 金釵每自供寶饌,荻管恒將課硯田。 貞順敬姜無與并,思勤孟母孰能先。 果洵永著冰霜志,蘭桂騰芳百代傳。 香奩飛絮思繽紛,淑德貞操最出群。 挽鹿已成司隸節,積麻還學敬姜節。 秋河夜降三青鳥,簫簫朝聞五色云。 …… 以后幾句模糊,無法辨認。碑序用了不少典故,很切合墓主的性別及身份。與雕刻及文字結合起來,有一種陰柔之美。 在這里回望納央古寨,三面環山,南面臨水,“水”就是奔騰的馬別河,古寨位于一個巨大的平臺,對岸是一個叫小蚌的壩子。背面的山峰依次叫雞冠山、青龍山、旗子山、老墳山、老營盤、公山、白虎山。這些山很有氣勢,由于億萬年前古海水的沖刷,有水流旋轉的痕跡,圓潤,飽滿,靈動,像饅頭,像金元寶,吉利而平和。山是錐狀,或壁立千仞,就有點險。遠遠看去,納央古寨的后山像戴著氈帽的神仙護佑著村莊。 納央古寨的布局完全符合古人筑城、居家的風水規范。如坐北朝南,依山面水;如左青龍右白虎等。據老趙說,爬上正北的老墳山,俯瞰壩子,有8個圓形的土山,像一串碟子,村子面對一個大餐桌,豐衣足食嘛。我感嘆于古人的聰明才智,當初選擇這個地方世居的戴氏先祖具有十分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難怪有文閣立在村前。 最后我參觀一個石馬槽,長約2.5米,寬0.65米,深0.5米,整塊石頭修整而成,石質細密,加工精致,呈長方體狀。還有一個石質的鋪面,與馬槽,與石柱上的“工商士民”,綜合在一起,說明明清時期納央馬幫等商業活動頻繁。 納央北面沿一條古老的山路翻過山嶺,就是雨補魯,山路不少地方有石級。雨補魯陳氏家族與納央戴氏家族是表親關系,數百年來往來密切,陳氏祖墳在納央的老墳山,因為用泛紅的石頭做碑石,納央人稱為“紅石墳”。納央戴氏又與納省戴氏同宗,我想這些地名或許包含著許多玄機吧!開發旅游,兩個古寨連成一片,那條山間小道可以設計為徒步道,站在山嶺上北看“天坑人家”,南看視野開闊的納央古寨,兩者風格各異,豈不互補?馬嶺水庫修好之后,水面上升,乘船可至納央。納央有條古道通往河底,據說河底原有石橋,被沖毀了,地名依舊叫“老橋”。馬嶺河下游的幾座石橋均修建于清朝中后期,之前黔西南地區通往兩廣,南有紅水河阻隔,通往省城,東有馬嶺河天險,人馬只好繞道馬別河上游的清水河,因為這一帶可涉水而過。最近一個例證是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興義西出云南,選擇的就是這個通道。 這樣看來,清水河鎮明清或更早的時候自然是一個重要通道,除了雨補魯和納央,雙橋河、章古、泥溪這些都是數百年的古寨,有古碑和家譜為證,只是文物部門從前重視不夠罷了。 夕陽西下,離開納央古寨,老趙揮揮手,我們戀戀不舍。“好古”豈是羅松一人,我竟有些挪不開腳步了。本打算浮光掠影地看一下,不料卻沉醉了一下午。 >>>更多美文:寫景美文
FISF1515CEFE15EWFEF